5月19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深圳华侨城洲际酒店隆重开幕。峰会以“勇担未来发展责任 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为主题,分设16个专场主题论坛,汇聚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政府机构、前沿专家、科研机构等1300余人,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技术自主创新挖掘更多储能应用价值,引领储能产业健康发展。
会上,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技术总监林金水先生、售前总监冯晓滨先生分别发表了题为“储能收益及影响因素分析”、“科华恒盛通信储能解决方案”的主题演讲,介绍储能技术路线,分享科华恒盛在储能领域的产业布局和现有应用案例。
林金水:储能收益及影响因素分析
林金水先生重点分析了储能收益的影响因素和相应的提升方法。目前,随着国家政策逐步健全,储能技术在优化分配资源、低碳能源利用方面发挥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打造高效低成本储能设备,通过综合套利,实现储能收益最大化,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
林金水先生分析道,储能收益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受电价差、初始投资成本(含电池成本、PCS成本、升压变、配电成本、施工成本)、电池寿命、年有效工作天数、系统效率、运维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运行寿命内,储能总收益=总电差价收入+其他收入-建设一次投资成本-运维费用。
电价差方面,用户可以在电价较低的谷期储存电能,在电价高峰期使用,以降低电力使用成本,实现电价差套利。以北京、广州为例,这两个城市峰谷电价差电池可分别高于1.15元/kWh、0.7元/kWh,具有可观的套利空间。但也要权衡好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经初步测算,电池成本降低29%,静态投资回报率可提升312%。对比电池寿命3000次和1500次的影响,电池寿命降低50%,静态投资回报率降低986%。经实验,两充两放会使日收益增加,投资回本周期缩短。
电池选择方面,目前锂电池和铅碳电池占据了国内电化学储能市场的主要份额。铅碳电池拥有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锂电池则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以及高充放电效率,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场景得以不断开发,收获越来越多项目方的青睐。
目前国内储能项目主要集中在发电侧、用户侧、电力辅助服务等领域,可结合上述领域深度挖掘应用场景,实现综合套利。
在储能领域,基于30年的研发制造经验,科华恒盛已成功开发出发电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用户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微网储能解决方案以及智能管理平台解决方案,可广泛应用在工厂、办公楼、数据中心、医院、学校、无电地区、家庭等场所。
同时,公司自主研发的并网储能、集装箱式储能、离网储能等系列产品,则为上述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产品支撑。经过不断的技术积累,科华恒盛在全球的储能应用已超过150MW/330MWh,国内项目遍及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安徽、西藏等地,海外项目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喀麦隆、乌兹别克斯坦、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帮助千家万户实现能源自主、绿色家居生活。
冯晓滨:科华恒盛通信储能解决方案
在会上,冯晓滨先生对科华恒盛通信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和部分应用案例做了详尽的介绍。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快速发展,通信机房能耗成本巨大。近五年,我国数据中心的年耗电量平均增长15%,高于全球平均值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
科华恒盛于2014年开始新能源产业的大规模应用,定增16.8亿用于新能源建设,在光伏电站、储能、微网、电动汽车充电领域均有布局,从产品迈向集成,实现价值链扩张,持续提升业务规模。几年来,科华恒盛陆续推出若干套通信储能解决方案,如:通信电源储能型UPS+PCS型应用,可降低运维电费、减少电池运维工作,及时发现异常电池解决存在的隐患;将传统通信机房电源方案升级为通信机房并网型储能方案,分级下电控制、峰谷电价运行,减少了备用电源长期不用的风险;通信机房备用燃油发电机能量搬移测试方案,可解决机房油机运维带假负载测试问题,充分利用油机维护损耗能量,通过可移动式设计,解决多个机房的应用。
目前,科华恒盛的通信电源储能解决方案已适用于多行业场景,成功运用在海内外多个大型项目中。
科华恒盛为南方电网打造的变电站梯次储能应用,是全国首个变电站梯次电池储能示范项目:采用5个集装箱,配置30套储能PCS+EMS系统;为中国西部地区打造的储能通信及生活保障项目,由2014年1月开展至今,20~160kW的离网储能系统累积20MW,其可靠性已得到充分验证。
在全球知名信息咨询公司IHS Markit日前发布的“2017储能逆变器(PCS)报告”显示,科华恒盛储能逆变器2016年出货量全球排名第六;在大于10千瓦容量的储能逆变器全球市场排名中,科华恒盛位居第五。
科华恒盛创立于1988年,拥有30年电力电子技术经验,主营业务连续20年领跑国产品牌。在“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引领下,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慧电能、云服务、新能源三大解决方案,助力全球100+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升能效,优化运营,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