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远杉
编辑/杨倩
来源/储能严究院
头图来源/DALL·E
龙年开年,储能行情的走向牵动着八方神经。而即将生效的两份重磅政策,或许将为储能市场腾飞注入强心针。
这两份文件分别是:2024年3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的通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将从国家层面统一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
2024年4月1日起施行的《电能质量管理办法(暂行)》,已于2023年12月26日第7次国家发改委委务会议审议通过。
二者各自针对电力辅助服务、电能质量管理作出详细规定,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
若把新型储能系统生产的电力看作商品,那么其顺利到达用户端,势必对基础设施有所依赖。实际上,电力辅助服务、电能质量管理分别对应着物流配送、质量检验等环节,是新型储能融入传统电力市场不可或缺的两翼。
具体而言,上述政策在市场化破冰之旅中踏出了新的步伐:
01电力辅助服务迈入深水区
电力辅助服务,即通过提供辅助性调节服务来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主要包括火、水、核、风、光、抽水蓄能等发电侧并网主体,以及以电化学等新型储能为代表的可调节负荷。
在电力辅助服务方面,最新出台的政策内容主要涵盖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交易和价格机制,对影响辅助服务价格形成的交易机制作出原则性规定,统一明确计价规则。
二是规范辅助服务价格传导,明确由用户侧承担的辅助服务成本,限定在电能量市场无法补偿的因提供辅助服务而未能发电带来的损失。
三是强化政策配套保障。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加强辅助服务市场与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等统筹衔接;健全辅助服务价格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市场运行和价格机制跟踪监测,及时评估完善价格机制,促进辅助服务价格合理形成。
就上述最新政策的出台背景而言,国家发改委在答记者问中表示: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快速增长,我国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发展较快,各地逐步探索建立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
但与此同时,辅助服务市场也暴露出一些亟待完善和规范的地方,主要是辅助服务品种设置不够合理、计价规则不统一、部分地区辅助服务价格过高、工作机制不够规范等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统一建立健全价格机制,更好适应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更大力度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和绿色低碳转型。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强调,此次国家建立健全辅助服务价格机制,既有激励、也有约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又一重要举措。比如,统一明确辅助服务交易原则、计价规则和部分关键参数设置、辅助服务费用传导分担机制,其中规定调频性能系数由调节速率、调节精度、响应时间三个分项参数乘积或加权平均确定,不同系数均确立了上限。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当前辅助服务市场规模大约占全社会电费总额的1.5%,预计未来有望上升至3%以上。国海证券的分析预测,到2030年,辅助服务市场的规模可能会扩大至1980亿元。
在这一趋势下,独立储能电站或将成为政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国海证券根据上述最新政策计算结果显示,参与调频的独立储能电站将具有14.7%的平均收益率,电网侧储能电站同时调峰调频年均收益率可达24.6%,展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02电能质量管理再加码
最新的《电能质量管理办法(暂行)》,则进一步明确了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电力用户的权责,为电能质量保驾护航。其中,新型储能成为首次被纳入文件的重要主体。
电能质量关系到供用电设备正常工作的电压、电流、频率的各种指标偏离基准技术参数的程度,直接影响电力供应的稳定与下游电力用户体验。
衡量电能质量的指标主要包括电力系统频率偏差、供电电压偏差、谐波(间谐波)、三相电压不平衡、电压波动与闪变、电压暂升/暂降与短时中断等,应符合国家标准。
该办法第十四条指出,新(改、扩)建的新能源场站、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并网的分布式电源和新型储能应当在接入电力系统规划可研阶段开展电能质量评估,配置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采取必要的电能质量防治措施。在试运行阶段(6个月内),应当开展电能质量监测,指标超标时应当主动采取治理措施。
此外,办法还警示,10千伏以下电压等级并网的分布式电源应当配置具备必要的电能质量监测功能的设备,并进行电能质量指标超标预警和主动控制。
由此可见,储能电站和电网企业的储能系统接入电网的可行性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随着行业的稳健发展,相关政策也在持续优化和完善。
原文标题 : 两大利好政策实施在即,储能“展翅”能否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