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亿美元,没了。
文 | 华商韬略 陈斯文
“欧洲要敲响警钟!”
2019年2月,法国总统在一个国际汽车论坛上痛心疾首。彼时,中国动力电池正在飞速崛起。
马克龙表示,决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幕继续。
就在他撂下这句话的同时,一个超级动力工厂已在瑞典拔地而起。它的创始人也放出狠话:
要绕开中国,做世界第一!
【1】
让欧洲汽车业坐立不安的,是亚洲电池企业的咄咄逼人。
马克龙讲话时,中日韩三国已占据了全球97%的动力电池市场。其中,中国先是在2015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又在三年后独占六成全球市场。
中国军团里冲得最猛的,当属宁德时代,在2017年,它以12GWh的出货量超越松下,问鼎世界冠军。
相比亚洲巨头们,全欧洲加在一起,也没有一家叫得响的电池企业。
新能源汽车“换道”,老牌车企惨遭“超车”,为让欧洲在全球汽车产业继续保持领先,整个欧盟开始不遗余力地建设本土动力电池产业链。
先是2017年,由欧盟委员会牵头,筹备成立了一个“欧洲电池联盟”,专门为欧洲的动力电池制造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继而,一众车企和金融机构也都敞开钱包,积极寻找在动力电池领域有骨气、敢挑大梁的本土企业。
这个时候,一个叫皮特·卡尔森的瑞典人登场了。
卡尔森的上一份工作,是特斯拉的副总裁。2013年雷军拜访特斯拉,出面接待的就是这位老兄。
但在2016年,卡尔森被马斯克开除了。
关于他被开除的故事,听起来很有马斯克的行事风格——带着全家在英国度假的卡尔森,接到了马斯克的电话,要求他立刻回美国上班,但卡尔森拒绝了。
几天后,他就收到了解雇邮件。
丢掉工作的卡尔森决定自己创业,深受马斯克熏陶的他,也是一个新能源汽车的笃信者,但他看准的方向不是造车,而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电池。
2016年10月,他和在特斯拉主管供应链的另一位前高管赛鲁迪,在老家瑞典创立了一家名叫北方伏特的电池企业,并喊出了一个口号:
绕开中国,做世界第一!
尽管有“特斯拉前高管团队”当卖点,但这个口号还是吓到了一些人,一位纽约银行的分析师就向他提问:
“中国公司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你们凭什么?”
卡尔森回答的方式很巧妙:
“北方伏特将绕开中国技术路线,用全新的方式生产电池,中国人常说‘换道超车’,这次轮到我们换道了,终结中国对电池产业的控制。”
尽管这个答案约等于什么也没说,但“绕开中国”的口号,还是在欧美政商两界吸引了一大票人——他们太需要一家能与中国企业分庭抗礼的本土电池企业了。
北方伏特成立不久,卡尔森就收到了白宫“供应链韧性委员会”的邀约,请他详细说明到底要怎样“绕开中国”造电池。
面对委员会的专家,卡尔森给出的方案是:招揽全球除中国外的顶级电池工程师,组建一个国际化团队。
比如美国基础研究发达,可以负责设计;德国擅长工业制造,可以负责生产;日本和韩国有丰富的工艺积累,可以负责工艺研发和设备。
在这套方案中,还包含了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卖点:比中国电池更便宜。
在卡尔森看来,无论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中国产品没什么稀奇,欧美大国其实都能百分百仿制。
而他的搭档赛鲁迪,则用自己主管特斯拉供应链的经历做了补充,中国产品之所以打遍全球,是因为超高的性价比,欧美国家即便复刻出来,也会因为成本太高失去竞争力。
他们顺手丢出了解决方案:北方伏特准备建一座太阳能工厂,靠免费电力,生产成本可以比中国低20%。
这个方案甚至已经选好了厂址——把工厂建在瑞典的北极圈地区,那里的夏季有极昼气候,日照充足,除此之外,瑞典北部丰富的水电和风电资源,让当地电价只有欧洲内陆的三分之一,并且统统都是清洁的绿电。
这套结合了天文地理、工业商业、环境保护,又包含民族热情的方案,一举拿下了包括白宫在内的一众政商界人士。
2018年,欧盟牵头的“欧洲电池联盟”刚一成立,就将北方伏特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此时它的背后,已经站满了支持者。高盛、贝莱德、大众、宝马这些知名投资机构和汽车巨头,甚至于德国和加拿大政府都成为了股东。
这使它前后募集到的资金,是欧洲私人企业中最高的金额——超过150亿美元。
在两位前特斯拉高管的引领下,满身星光的北方伏特,肩负着全欧洲“打破中国封锁”的希望,正式上路了。
【2】
2019年,在北极圈附近的瑞典Skelleftea小镇,北方伏特的工厂拔地而起。
但直到工厂落成,两位创始人都在处理一个大问题:招不到人。
因为动力电池领域的大部分顶级人才都在中国,而剩下的日本、韩国、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没几个愿意去北极圈,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工作。
北方伏特只好采用“高薪+轮休”的方式,分批将各国专家送到工厂,干一个月,休一个月。至于工人,只能在工厂周围的几个小镇就地取材了。
人才到位了,北方伏特的新问题也暴露了:没有设备。
日韩专家到场才发现,许多关键设备都没上线,而这些设备,除了从中国进口,没有第二选择。
比如在锂电池生产中,需要用到堆叠设备,它负责将电池隔膜层和电极层堆叠起来,但这道工艺对设备精度的要求极高,除了多次改良迭代的中国企业,没人做得出来。
被逼得没法子的北方伏特,只好悄悄联系了一家无锡企业。
设备到了,新问题又来了——这机器的操作系统居然是中文界面,而这实在怪不得中国公司,因为它们的设备一直内销,根本就没打算出口。
对瑞典工人而言,这就是灾难,他们必须通过谷歌翻译才能操作。
好不容易可以勉强操作了,发现堆叠的良率只有40%,而宁德时代在这一工艺上的良率是99.98%。
在北方伏特原本的规划中,公司到2030年的目标,是90%的电池供应链来自欧洲,但实践下来却发现处处摆脱不掉的中国设备与材料,让这个数字最高时只有35%。
相比中国企业娴熟的产线工人,“就地取材”的瑞典工人,也让北方伏特的现场管理麻烦不断。
有一次,一家为北方伏特提供化成设备的中国企业接到投诉,声称生产线报错,并坚称是化成设备“出了问题”。
锂电池的化成设备,外形是一个个格子,电池通过物流线运到格子里静置,完成第一次充放电。
等到中国工程师心急火燎地赶到现场,看到了目瞪口呆的一幕:瑞典工人居然把设备格子当成了置物架,放了自己的杂物。
听完解释,瑞典工人又提了一个更难答的问题:那我的杂物要收纳到哪里?
另一次,一位中国工程师写了上千字的材料,只为劝告北方伏特,千万不要为了省成本,把检验用的氦气换成氢气,否则就可能是爆炸事故。
即便千防万防,北方伏特的工厂还是事故不断。有些事故原因属于管理不当,有些干脆难以理解——比如用普通吸尘器去吸电池切割的金属灰尘,然后发生了粉尘爆炸。
这些从操作到安全的人员问题,实在把北方伏特折腾得不轻。忍不下去的卡尔森最终做了个决定:反正设备已经绕不开中国了,干脆再从中国请200名熟练工人。
但中国工人的到来,又让瑞典工人的民族自豪感受了损:
“我们有工厂、有机器,只是不会造电池,一切都来自中国,一切都要问中国人,一切都要他们同意才行。”
比起这些操作,更大的问题出在决策层上。
在北方伏特的产品规划中,不仅包含了适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卡车、航空飞机和储能系统的电池也位列其中。
而动力电池的生产设备,是按照设计和工艺定制的,但北方伏特在采购设备前完全没有想清楚,到底要生产什么规格、用哪些工艺的电池。
结果,美国专家设计出来的电池,又和现有设备不匹配,一堆设计只能停留在图纸上。
按照北方伏特原有计划,该工厂一旦满负荷运转,每年将能够生产60千兆瓦时的电池,足够供应100万辆电动汽车,一旦达产,它就将成为宁德时代、比亚迪、松下、LG和三星的有力竞争对手。
但在管理层、多国专家和当地工人的共同努力下,它直到2021年12月28日,才生产出第一块电池,比原定计划足足晚了近两年。
卡尔森的表态听起来仍然云淡风轻:“第一块电池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几年,我们期待工厂大幅扩大产能,以帮助欧洲向清洁能源转型。”
扩产是每一家动力电池企业的终极目标,因为规模不仅意味着稳定,更将逐步拉低生产成本。
但北方伏特的产能却始终扩不起来。
其中原因包括:工艺细节经不起推敲,造出来的电池良品率始终上不去,不合格的产品只能返工。此外,它相当一部分的原材料需要进口,在新冠疫情期间,这自然也是困难重重。以至于连一向聪明勤劳的中国工人,也没办法帮他们运转起来。
一位中国供应商的服务工程师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
“这里发生的事,讲给中国任何一个搞工业的小老板听,他都会觉得你在扯淡,但这就是真实的。北方伏特有中国设备、中国工人、中国材料,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欧北,注定什么也长不出来。”
直到2024年,北方伏特的真实产能利用率,还不到规划产能的5%,但全欧洲还在等待他们交货。
【3】
对于北方伏特这个“全村希望”,欧洲政商两界真是当成亲儿子来养的。
它在欧洲各国拿到了10亿欧元的政府补贴,一众欧洲车企除直接投资参股之外,还纷纷送上了厚礼——大众、宝马、沃尔沃,以及造卡车的斯堪尼亚,合计为北方伏特奉上了价值550亿美元的订单。
只要供货,就能赚钱,但这口喂到嘴边的饭,北方伏特就是吃不上。
作为持股20%的最大股东,大众集团在2021年订购了价值140亿美元的电池,计划10年内交付。
但北方伏特延误了。
2023年9月,斯堪尼亚在瑞典开设了一家电动卡车工厂,但整车生产线不得不等到2024年初才开始生产。
因为北方伏特的电池交付一直在延误。
对北方伏特持股3%的宝马,送上了价值20亿欧元的订单,这批棱柱形电池原本希望用于宝马的i4、i7等车型,然而眼看这些车型越来越落后,北方伏特的电池却始终交不出来。
今年6月,实在等不下去的宝马,把这笔订单转给了三星。
2023年,是北方伏特历史上投资最大的一年,每月的总投资成本高达2亿美金,一年下来的资金,已经可以去中国收购中等规模的现成电池企业了。
但抱定决心“绕开中国”的北方伏特,显然不会选这条路。
它规划了从汽车到储能的全部电池产品,除了位于瑞典的工厂,一个正极材料工厂,还计划在德国和加拿大建设两个电池超级工厂,一个储能系统工厂,一家电池回收企业,以及一家位于加利福尼亚的电池子公司。
从投资者手里融来的150亿美元,就这样流水一样花了出去,而现成的订单,却始终不能转换成营收和利润。
2023年,北方伏特的营收好不容易增长到1.28亿美元,但它的净亏损却直接达到12亿美元。
此时,卡尔森已经顾不上再谈论“绕过中国、世界第一”了,他把所有的努力都放在了割肉止血上。北方伏特的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工厂因此停产,工厂扩建计划都被叫停,以及希望在市场上出售旗下的储能系统组装厂。
到了2024年9月,实在撑不下去的北方伏特,宣布了大规模裁员计划——1600名员工失去了工作,占其总员工数的五分之一。
但对于烧光了全部融资,又没有营收入账的北方伏特而言,此时节流,已经太晚了。
2024年11月21日,北方伏特向美国德克萨斯州南区破产法院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它在声明中表示:
“截止11月21日,公司账户上只有3000万美元现金,仅够维持运营一周。”
而它的债务,已经高达58亿美元。
在破产保护期间,北方伏特现有的客户再次当了把冤种,他们将提供1亿美元的新融资,以支持公司在破产期间的业务运营,整家公司预计将在2025年一季度完成破产重组。
在北方伏特申请破产前,卡尔森已经向董事会提交了辞职报告,但这份报告没有得到批准,董事会要求他必须留任处理。
卡尔森没有理会这个要求,他带着家人又去了英国,声称那里有自己最需要的宁静。只留下了一座孤悬北极圈,烧光超200亿美元的工厂。
今年9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到了一个问题:
欧洲的电池制造商为什么做不出好产品?
曾毓群的回答是:
“因为它们的设计是错误的,其次,他们的工艺是错误的,第三,他们的设备是错误的。如果他们想大规模扩展,将面临产量和良率问题;接着会遇到可靠性问题;两三年后,还会有安全问题。所以,几乎所有错误都会出现。”
北方伏特的故事,似乎就是为这番话而生的。
某方面说,北方伏特也是一个缩影——一个欧美国家想摆脱中国供应链实现所谓供应链自主的缩影。
【参考资料】
[1]《深度报告 | 北欧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始末》riskAI
[2]《欧洲希望在电池上实现独立,但有失败之虞》德国《经济周刊》
[3]《900亿的“洋务运动”,沦为笑话》平原公子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欧洲新能源大败局:花200亿美元做不好一块汽车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