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储能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近期,以色列太阳能光伏和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公司SolarEdge(纳斯达克上市)宣布关闭其储能事业部门,并计划出售相关资产,包括电池和电池组的制造设施。
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资储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的节节败退,而中国企业则在这一领域攻城略地,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外资储能公司节节败退
SolarEdge近期宣布关闭其储能事业部门,并计划出售包括韩国锂离子电池芯和电池组制造工厂在内的相关资产。这一工厂年产能为2GWh,采用Kokam技术,于2022年开设。此次业务调整将导致近500名员工被裁,其中大部分在韩国工作。
这已是2024年SolarEdge第三次宣布裁员。今年1月,公司宣布裁员近60%,约900名员工受到影响。7月,再次宣布裁员400人。在本次裁员完成后,2024年SolarEdge累计裁员人数将高达1800人。
SolarEdge的财务状况同样不容乐观。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7.25亿美元,同比减少13.3%;净利润亏损0.61亿美元。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7.31亿美元,同比下滑72.53%;净利润亏损14.93亿美元。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609亿美元,同比下滑64%;净利润净亏损12.1亿美元,毛利率从20.8%同比下滑至-265.4%。
面对这一困难时期,SolarEdge临时首席执行官Faier在业绩说明中表示,公司正在努力追求财务稳定、重新夺回市场份额以及重新聚焦核心太阳能和存储机会。
在全球储能市场中,外资企业正面临储能安全的挑战。今年来,韩国电池在海外市场接连引发多起火灾事故,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对整个储能行业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这些安全事故对韩国电池厂商的储能品牌造成打击,削弱了其海外市场影响力。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储能产品的出海情况表现出色,抢占了韩国等外资储能企业的市场份额,展示了中国在全球储能市场竞争中的日益增长的影响力。2024年前10月,中国储能企业出海订单总量达116GWh,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中资企业海外市场崛起
面对中资储能企业的竞争压力,不仅是韩国、以色列等龙头企业,即便是美国本土的光储巨头Enphase Energy也不得不发布裁员计划。Enphase Energy是海外微逆龙头,业务包括微型逆变器、储能电池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站等。
据潮电智库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Enphase微逆出货量约138万台,同比下降71%,在全球微逆厂商出货量TOP15中排名第一。然而,即使是海外微逆龙头企业,Enphase Energy也不得不面对行业竞争和欧洲市场的变化,进行裁员。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环比下降15%,全球微型逆变器出货量同比下降55%。
去年末,Enphase Energy宣布裁员约10%,停止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和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制造业务,计划将全球微型逆变器合同制造业务的产能从每季度约1000万台降至约725万台。今年11月,Enphase Energy再度裁员约17%,据称是在住宅太阳能需求放缓的情况下精简运营团队。
曾被寄予厚望的欧洲电池“长子”Northvolt,同样不堪重负。今年九月,Northvolt宣布计划裁员1600人,原因是电动汽车需求放缓和来自中国制造商的激烈竞争。
11月21日,Northvolt因流动性状况糟糕,债务高达58亿美元,现金仅够维持约一周的运营,在美国申请第11章破产保护。不过其表示在破产期间业务将照常进行,并预计在2025年第一季度完成重组。
后记
对比全球各国储能产业链,中国依托国内完善的供应链,在价格方面相比海外厂商具备明显优势。因此,在价格不太敏感的海外市场,国内大厂把更多资金投入到储能产品品质和稳定性的把控上,保障储能系统性能稳定性。
总结来看,全球储能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外资储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节节败退,而中国企业则凭借其在供应链、成本控制和产品质量方面的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这也预示着中国在全球储能市场中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