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针”寿命延长10倍!“科技狠活”将改写储能底层逻辑

OFweek储能网 中字

锂电池既是驱动电动汽车的“心脏”,也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能量银行”。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始终横亘在行业面前:传统锂电池的循环寿命普遍在000-1500次,即使采用磷酸铁锂路线也只能勉强达到2000次。这意味着一个储能电站的电池组在6-8年后将面临大规模退役,而全球每年因此产生的退役电池量已超过50万吨。

这种“寿命诅咒”直接推高了储能系统的度电成本。以2024年主流的314Ah储能电芯为例,其循环寿命若提升至12000次,度电成本可降低至0.05元/Wh以下,较当前水平下降60%。

但现实是,电池企业不得不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之间艰难平衡——直到近日,复旦大学的一项研究撕开了技术革命的裂缝。

“打一针”背后的科学革命:从AI分子设计到细胞级补锂

2025年2月13日,复旦大学彭慧胜/高悦团队在《自然》主刊发表的论文,揭示了锂电池寿命延长的终极密码:通过注射含三氟甲基亚磺酸锂(CF3SO2Li)的“分子药物”,使电池循环寿命突破万次大关。

image.png

 

通读《外部供锂技术突破电池的缺锂困境和寿命界限》(“External Li supply reshapes Li-deficiency and lifetime limit of batteries”)后发现,这项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三个维度:

1. 原理颠覆:解耦锂离子与电极材料的共生关系

传统锂电池的活性锂完全依赖正极材料(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而复旦团队设计的CF3SO2Li分子,能在充电时不可逆分解,释放锂离子并生成无害气体排出。这种“外部供锂”机制,使得电池容量衰减后可通过多次注射实现“无损修复”。

2. AI赋能:240种候选分子的智能筛选

研究团队采用非监督机器学习,将分子结构、电化学性质等参数数字化,构建包含240种候选分子的数据库。最终筛选出的CF3SO2Li分子,兼具高分解电位(3.8 V)、高溶解度(4 wt%)和高比容量(191.5 mAh/g),其合成成本仅为传统预锂化试剂的1/3。

image.png

 

3. 工艺革新:兼容现有产线的“细胞级治疗”

与需要拆解电池的预锂化技术不同,该方案只需在电池封装后注入含锂盐电解液,经充电-排气-密封流程即可完成补锂。实验显示,商用磷酸铁锂电池在注射后循环11818次,容量保持率仍达96%,阻抗增幅小于5%。

技术改变未来:如何撬动万亿储能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突破恰逢储能电芯进入“双6时代”(600Ah+电芯、6MWh+系统)的关键节点。2025年初,中车株洲所联合鹏辉能源、瑞浦兰钧等企业量产的688Ah电芯,已实现20尺集装箱6.9MWh的系统容量。

image.png

 复旦大学的技术突破与储能电芯的大容量化趋势形成完美互补,有望带来三重产业变革,并拓展储能应用场景。

首先是行业最关注的成本问题——度电循环成本有望下降70%。

以688Ah电芯为例,其单舱系统成本已降至0.48元/Wh,若结合外部补锂技术将循环寿命提升至12000次,度电成本可进一步压缩至0.03元/Wh以下。这意味着一座1GWh的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可节省投资超30亿元。

其次是材料解放,无锂正极开启新纪元。

传统正极材料(如钴酸锂、镍钴锰)因含锂而受资源限制,而外部供锂技术使得铬氧化物(CrO)、硫化聚丙烯腈等无锂材料得以应用。实验证明,采用CrO正极的“无负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1192 Wh/kg,是当前磷酸铁锂电池的3倍。

image.png

 此外是退役电池“重生”,有望破解回收困局。

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退役储能电池将达200万吨。通过注射补锂,这些电池的剩余寿命可延长5-10倍,直接减少70%的固废产生量。若配合AI健康监测系统,电池梯次利用的经济性将显著提升。

image.png

应用场景拓展

海上风电储能:688Ah电芯+补锂技术可抵御盐雾腐蚀,循环寿命达15000次,支撑海上平台20年免维护运行;

源网荷储一体化:6.9MWh储能系统通过AI算法实现充放电策略优化,配合补锂技术后调频响应时间缩短至50ms,较传统系统提升3倍;

零碳数据中心:采用该技术组合,使PUE(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05,较行业平均水平节能40%。

图景展望

储能产业的“DeepSeek”时刻

2025年储能行业正加速迈入“双6时代”(电芯容量600+Ah,系统容量6.X MWh),而补锂技术的突破为这一进程注入新动能。

在技术迭代方面,预测将出现“三段式”发展。

第一阶段在2025-2026年,688Ah电芯+补锂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20尺集装箱储能系统容量突破7MWh;

第二阶段发生在2027-2028年,1000Ah电芯配合固态电解质补锂剂,循环寿命突破20000次,能量密度达500Wh/L;

第三阶段则是2030年后,基于锂硫电池+动态补锂的超高能系统,储能度电成本有望降至0.05元/Wh以下。

而技术迭代也将重塑产业格局。

首先,掌握补锂核心技术的企业(如宁德时代、中车株洲所)将占据70%以上高端市场份额。

在商业模式上,储能电站运营商可通过补锂服务订阅制,将资产利用率提升至95%,较传统模式增收300%。

而在全球竞争方面,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推出“10年零衰减”储能产品,较其他厂商的5年质保期形成碾压优势。

这场由“打一针”引发的技术革命,有望改写储能产业的底层逻辑。当大容量电芯突破物理极限,当分子补锂重塑化学规则,人类距离“永续储能”的梦想从未如此接近。

从实验室奇迹到产业革命,"打一针"补锂技术有望在材料、工艺、标准的三重维度上改写游戏规则。

而当688Ah电芯遇见分子补锂,这场技术共振或将催生储能产业的"DeepSeek时刻"——唯有跨越产业化的"达尔文海",才能让颠覆性创新真正点亮零碳未来。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