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工商业储能市场正式进入“四毛时代”。
博时新能源、弘正储能等企业接连抛出低于0.5元/Wh的“自杀价”,全行业也陷入“越卖越亏”的商业怪圈。
当“性价比”沦为透支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话术,当储能电站加速沦为“僵尸资产”,这场以牺牲长期价值为代价的竞争,正动摇行业的根基。
这究竟是技术降本与规模化效应的胜利,还是政策红利退潮、收益缩水倒逼厂商以低价换市场的无奈选择?价格战又能否迎来终局?
以下为正文:
01
工商业储能迈入“四毛时代”
2025年开年,博时新能源以0.499元/Wh的报价发布新款工商业储能柜,这一被业界称为"自杀价"的数字,正式宣告工商业储能进入“四毛钱时代”。
紧随其后的是弘正储能。
公司在3月末发布了COSMOS2.0数字化系统与全新一代D-Cube2.0智慧储能一体柜,同时推出的限时钜惠活动将工商业储能柜最低价下探至0.486元/Wh。
近日,长园能源发布一款215kW/418kWh工商业储能柜新品,报价来到0.478元/Wh。
最近一年内,工商业储能的产品价格降低了将近70%,而2025年,工商业储能产品的价格似乎并不会止步在0.478元/Wh。
从产业链整体来看,工商业储能柜产品的上游锂电材料、电芯等价格进一步走低,自然推动相关中下游产品同步降价,技术的更新迭代与规模化运用也在推动工商业储能降本。
从市场端来看,随着国内多省份分时电价政策的密集调整,工商业储能运营模式正从峰谷“两充两放”向“一充一放”退化,政策红利退潮之下,工商业主的收益下滑带动投资收窄。
由此,为获得下游业主的青睐,工商业储能系统集成商不得不以“性价比”来“赔本赚吆喝”。
在“价格越来越卷,产品越卖越赔”引发储能厂商的共鸣之下,这种无底线的价格竞争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长久的物超所值并不现实,“价值”变成了储能厂商口中的活招牌,也成了背刺客户的一把利刃。
当前,储能企业通过参数包装,在宣传上美化产品性能,但部分储能电站在建成三年、五年后就变为僵尸资产,数千上万的循环次数也变为理论值。
“性价比”成为威胁客户长期安全、低价使用的套路,生命周期也成为空谈。
低价正在动摇行业的根基。
02
低价内卷的底气
明知低价内卷不可持续,工商业储能企业又为何频频杀价呢?
以弘正储能为例,公司新一代D-Cube2.0智慧储能一体柜采用模块化设计,搭载智能BMS2.0系统,配合AI算法与7M多维度感知技术,打造了“主被动多级消防”架构。
然而,这一突破价格底线的产品似乎并不劣质。
据悉,弘正储能的工商储能柜新品采用了盛弘股份的PCS,且质保五年,其以工商业储能柜的内卷带动上游企业共同降本。
从这个层面讲,弘正储能并不是个例。
博时新能源能够将工商业储能柜引入“四毛时代”,也是因为背靠西子洁能、杭实集团两大股东,其工商业储能柜是与瑞浦兰钧、高特电子、恩玖科技等联合打造的产品。
低价内卷,已经不是单一厂商的冲锋,而是转变为团体作战。
与此同时,低价也是有门槛的。
高工储能信息显示,为保证订单质量,弘正储能要求客户订货量在20台以上,并且三月底前支付10%定金,四月底前支付30%首款,发货前全额付清。
博时储能则要求客户首次订货起订量超过50台,缴纳50万元定金,为前50名赠送质保大礼包。
工商业储能的中下游厂商正通过终端起量,助力产业链上游规模化降本,实现降本-放量的双轮循环,但亏损仍然不可避免。
在此基础上,各厂商需要思考的是,工商业储能产品的成本不会低至零,更不会变为负数。
这就意味着,即使其短期实现了成本与量产的正向循环,但在无法突破的自然成本之下,这样的循环驱动终有增长停滞的一日。
03
出路在何方
当工商业储能厂商依靠出售硬件设备与低价内卷的路面临重重阻碍,软件驱动的资产运营就成为工商业储能盈利的新出路。
高工储能预计,2025年将成为AI在工商业储能领域的运用的重要检验年。
据悉,弘正储能配套发布的COSMOS2.0数字化系统,融入自研AI算法与动态策略引擎,整合负荷、电价预测及设备健康度分析功能,实时生成兼顾经济与安全的最优充放策略,支持峰谷套利、需量管理等多元收益模式。
此外,公司首创“双脑”协同架构,借助大模型“认知智能右脑”与AI算法“决策智能左脑”,提升源网荷储协同效率,推动储能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枢”转变。
针对工商业储能“重服务”特性,长园能源也依托长园科技集团在电网的能源网络,构建7×24小时服务网络,并凭借其在EMS领域的优势,打造智慧运营网络,将项目收益作为核心KPI。
融和元储更是将“做最懂运营的储能服务商”作为核心理念,公司AI赋能的智能交易及VPP运营平台正式也已经升级上线。
然而,储能AI场景仍存在数据量不足、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工商业储能厂商难以在短期实现大额盈利,提高算力与数据储备是先决条件。
除此之外,海外市场正迎来工商业储能的高增长时代。
GGII预计,2025年工商业储能增速将达到50%以上,2025年海外工商业储能将迎来100%以上的增速增长,阳光电源等头部厂商纷纷出海布局。
凭借电价机制和补贴政策推动“自备电厂”模式,欧洲工商业储能通过峰谷套利和电网调频实现经济性。
但海外市场仍面临着地缘性差异与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出海困境,关税壁垒与政治风险更是加剧了相关厂商的运营压力,国产工商业储能厂商如何出海,仍需要时间检验。
04
尾声
工商业储能已来到分水岭。
“四毛时代”之下,工商业储能企业想要突出重围,单靠价格还不够,软硬一体的生态布局将成为新一轮洗牌的关键参考。
留给工商业储能厂商的时间并不多了。
原文标题 : 四毛“自杀价”的背后,弘正储能等厂商在诠释怎样的工商业储能血色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