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装机量出现近三年来首次负增长

OFweek储能网 中字

近日,中电联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电站59座,总装机容量为2.55GW/5.72GWh。其中,独立储能和新能源配储合计占比超80%,成为主要应用场景。

尽管新增电化学储能装机量同比下降10.63%,首次出现负增长,但行业日均利用率提升至47%,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的暗流正在涌动。

这场看似矛盾的“减速”与“提质”并存的局面,折射出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化竞争转型的深层逻辑。

2025年2月“136号文”的出台,成为行业发展重大事件。取消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政策后,企业失去了“政策套利”的温床,被迫直面市场化的残酷竞争。

这一政策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电力市场改革的必然结果——储能不再被视为新能源的附属品,而是需要独立创造价值的市场主体。

政策转向的冲击在数据中清晰可见:一季度新能源配储装机占比从2024年的68%骤降至42%,而独立储能项目则逆势增长,河北、宁夏等地凭借容量电价竞拍机制吸引大量投资。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加速推进。内蒙古率先将储能纳入容量补偿机制,按0.35元/kWh的标准进行补贴;广东则在峰谷价差收窄的情况下,探索“需求响应+储能”的组合收益模式。

但转型的阵痛同样显著。江苏某储能集成商透露,一季度订单量环比下降23%,主要源于投资方对政策不确定性的观望。这种短期波动暴露出行业的脆弱性:当政策“拐杖”突然撤去,部分依赖补贴生存的企业即刻陷入困境。

某二线厂商的财报显示,其储能业务毛利率已从2024年的18.7%暴跌至4.3%。这印证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市场化转型的本质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筛选,唯有真正具备技术实力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才能存活。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