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LG新能源发布第一季度6.3万亿韩元营收、3750亿韩元营业利润的财报,这让资本市场看到的不仅是一张扭亏为盈的成绩单,更是一个全球电池巨头的生存能力。
一季报有意思的点在于,营收环比下降2.9%的背后,是北美市场新款电动车型出货量同比增长12%的逆势增长;营业利润中有4580亿韩元是IRA税收抵免,在成本端,其单位电池生产成本也实现了同比降低8%。
不难看出,在经历多起储能起火爆炸事故后,LG新能源正通过一场“战略断舍离”重构竞争力。
IRA政策下的“危险游戏”
4580亿韩元税收抵免看似是LG的救命稻草,实则暗藏战略危机。数据显示,剔除抵免后其实际经营利润仍为-830亿韩元。
这也暴露其两个“致命伤”。 一是过度政策依赖。抵免额占利润的122%,若2026年IRA细则调整(如本土化比例提升至80%),现有优势可能崩塌;二是技术路线风险。过度押注NCMA导致铁锂布局滞后,当比亚迪刀片电池横扫全球商用车市场时,LG的LFP产能仅占12%。
对此,LG祭出“双轨制”应对策略。 一方面,通过田纳西州正极材料合资项目,将IRA抵免额度扩大至每kWh电池45美元;另一方面,在密歇根州建设全球首个“干法电极+LFP”超级工厂,目标将铁锂成本打至80美元/kWh,叫板宁德时代神行电池。
储能电池“火爆全球”
2024年至今,全球范围内接连发生的多起储能电站火灾事故与LG新能源相关。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Moss Landing的储能电站是全球最大储能项目之一,采用的LG新能源三元锂电池。2024年1月发生第三次火灾,2025年2月第四次复燃,导致70%设备损毁,火灾持续燃烧16天。此前该项目已因电池缺陷多次发生事故。
2025年2月19日,英国East Tilbury储能电站也发生了火灾。这座装机容量为300MW/600MWh的储能电站,当时正处于建设阶段。报道指出,火灾可能与LGES的电池产品有关。
2024年5月,美国Gateway储能电站火灾。据了解,250MW/250MWh项目使用LG三元锂电池,火灾持续16天,释放氢气等易燃气体,导致周边居民疏散。LG电池制造缺陷和热管理设计不足被指为事故主因。
2025年2月19日,德国Sch?nberg镇发生户储爆炸案例,别墅光伏储能系统(LG RESU系列电池)爆炸,冲击波损毁建筑外墙。电池安装于2020年,使用五年后因过充导致热失控。涉事开发商Viebrockhaus限制同系列电池使用。
LG三元锂电池热失控温度低(120-140℃),过充或短路易引发连锁反应,释放大量可燃气体导致复燃难以控制。
据不完全统计,LG储能电池已在全球引发超73起热失控事故,涉及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
北美战场的“三重重构”
接连发生的多起储能电站火灾事故让LG新能源的客户苦不堪言,这一度影响到LG新能源对储能的决策。不过,在亚利桑那州储能工厂的暂停决策中,LG展现了顶级企业的战略嗅觉。不同于外界解读的收缩,这实则是“产能重新配置”。
在厂区的空间重构上,LG新能源将原定2026年投产的ESS产能,提前注入密歇根州现有工厂,利用闲置设备节省3.2亿美元资本支出;
在产品方面,提前一年启动LFP电池量产,用磷酸铁锂的性价比优势(较三元锂成本低25%)打开北美户储市场;
而在供应链上,通过收购通用合资工厂三期项目,将正极材料本土化率从45%提升至70%,规避美国对关键矿物进口的35%关税。
这种“用空间换时间”的策略立竿见影,LG新能源当季储能订单同比增长240%,其中台达电子4GWh住宅ESS订单,正是LFP产线提前投产的战果。
结语
2025年Q1财报中3750亿韩元的营业利润,与全球多起储能火灾的滚滚浓烟,构成了LG新能源发展史上的魔幻双面——一面是IRA政策套利的短期狂欢,另一面是技术路线选择失误的长期阵痛。美国Moss Landing储能电站四年四爆、德国户用储能系统炸毁独栋别墅的惨烈画面传遍全球,这家曾以“高能量密度”为荣的电池巨头,正为过去十年对三元锂电池的过度押注付出代价。
财报数据揭示的深层危机,远不止于表面的利润波动。4580亿韩元的IRA税收抵免虽粉饰了账面,却掩盖了剔除补贴后实际经营亏损830亿韩元的真相。这种“政策依赖症”与储能事故频发的叠加效应,暴露出LG新能源的战略脆弱性——在追逐能量密度与政策红利的狂奔中,安全底线被悄然模糊,而磷酸铁锂(LFP)技术路线的布局迟缓,更使其错失全球储能市场转型的关键窗口。
当中国企业以磷酸铁锂技术主导全球82%的储能市场时,LG若不能完成从“高能量密度信徒”到“安全优先主义者”的蜕变,或将彻底丧失万亿储能赛道的入场券。
未来的胜负手,在于如何平衡三重矛盾:技术路线的历史包袱与创新速度的赛跑,政策套利的短期诱惑与核心竞争力的长期锻造,安全事故的信任裂痕与全球能源转型的刚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