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内蒙古鄂尔多斯传来捷报: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顺利产出第一桶铀产品!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天然铀生产的重大突破,更以“一年建成投产”的惊人速度刷新了国内天然铀产能项目建设纪录。
作为核工业的基石,天然铀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战略资源。这种银白色的重金属元素,蕴藏着惊人的能量。1千克铀-235完全裂变释放的能量,理论上相当于燃烧约2700吨标准煤!正是这种极高的能量密度,使铀成为全球核能发电的绝对主力“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受控的链式裂变反应持续释放巨大热能,推动蒸汽轮机产生电力,为现代社会提供大规模、稳定、低碳的基础电力支撑。除了发电,铀及其同位素在国防、医疗(如癌症放射治疗)、科研等领域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掌握安全、高效、自主可控的铀资源开发技术,对国家能源独立、科技发展和安全保障具有核心战略意义。
“国铀一号”作为我国核地矿事业七十年来产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是我国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天然铀产能基地,具有绿色、经济、智能、高效的特点。其成功投产将为国家能源安全与核工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并显著提升我国天然铀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国铀一号”的成功代表着我国第三代铀矿采冶技术体系的重大突破。该项目构建了以“绿色环保、远程管控、智能分析、高质高效”为核心的现代化矿山生产要素,通过将采矿全流程数字化与智能化分析,实现了铀矿开采的可预测与可控制,成功打造了新一代智慧矿山标杆。
面对砂岩铀矿地浸开采中的几大核心技术难题——复杂的厚含矿含水层强还原矿体、低品位却高渗透性的矿床结构,以及溶浸流场的精确再造——项目团队取得了关键突破。其创新的“数字建井”技术大幅提升了钻井效率和精度,使得铀的浸出效率相比传统成井工艺提升一倍以上;国内首创的“数字原地浸出可视化高效采铀”体系,彻底革新了传统地浸模式,建立起“资源数字化管理+数字建井+可视化高效浸出”的精准高效采铀范式;而优化的“定向”成井工艺,则显著提升了宝贵铀资源的整体回收利用率。
“国铀一号”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突破,它正在深刻重塑铀矿开发的生产模式本身。
项目建成了国内首个地浸铀矿智能化远程管控中心,彻底告别了传统人海战术,实现 “千里之外,一键采铀”。 这个集成工艺控制、生产数据收录和视频监控的“中枢”,大幅精简现场人员(自控人员可减半以上),树立了“少人化、智能化”矿山标杆。此外,协同运作的地浸大数据中心,如同智慧引擎般深度挖掘生产数据,精准分析关键指标、预测变化并生成优化方案,不仅实现生产精准调控与节能降耗,更成为科学决策的坚实基石。
中国铀业负责人表示,“国铀一号”的引领效应将有力驱动我国天然铀产业在技术创新、装备研发、工艺优化等关键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全面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铀资源开发的版图正迎来历史性重构:
过去,我国铀矿开发重心长期落在南方的火山岩型和花岗岩型矿床。近二十年来,北方广袤的砂岩盆地中铀矿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促使“中国铀都”的战略重心实现了由南向北的跨越式转移。2023年发布的十大铀矿找矿成果更是预测了超过280万吨的铀资源潜力,其中绝大部分蕴藏于北方砂岩型铀矿。而这次工程所在地的鄂尔多斯盆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铀资源基地。
当前,全球正迎来新一轮核能发展浪潮,我国在运和在建核电机组规模稳居世界首位。“国铀一号”所验证的先进技术体系,将在松辽、二连、鄂尔多斯、伊犁等北方重点铀矿盆地推广应用,助力打造一批新的现代化铀矿大基地,全面保障国家核能发展对铀资源的战略需求。
未来,“国铀一号”所承载的智慧矿山基因,有望跨越国界,为全球铀矿开发提供“中国方案”,为世界核电的安全、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从南方硬岩到北方砂岩,从传统开采到智能革命,中国铀矿开发已迈入一个崭新的纪元,进一步筑牢国家能源安全的根基,展现中国核科技走向世界的自信与实力。
原文标题 : 第一桶铀!中国“国铀一号”引领智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