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的企业中,已有九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然而,蜂巢能源作为最后一个走向IPO的企业,其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去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了蜂巢能源科创板IPO的受理信息,但在今年3月末,由于财务资料过期,IPO进程被迫暂停。6月30日,上交所的资料显示,蜂巢能源已经更新并提交了相关财务资料,标志着其上市进程重新回到正轨。
根据投资界的部分统计数据,从蜂巢能源成立到现在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200亿。投资方包括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投资机构,如国投招商、碧桂园创投、中银投、深创投、建信投资、熙诚金睿、IDG资本、浙大九智、启泰资本、川能投以及鼎晖投资等。
蜂巢能源发展历程
2012年,长城汽车内部组建一个专门研发动力电池的团队,这便是蜂巢能源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于2018年决定将电池事业部独立出来,从而正式成立了蜂巢能源,并开放服务于全球整车企业。蜂巢能源以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从2020年开始装机配套,并在同年8月稳定进入了动力电池装车的TOP20行列。
作为一家专业的锂离子电池系统供应商,蜂巢能源的主营业务包括电芯、模组、电池包以及一系列大型储能、单元储能、中型储能、家庭储能产品。此外,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蜂巢能源还能提供动力电池及储能产品的全套解决方案。如今,蜂巢能源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多层级客户体系,包括传统的汽车制造商、新兴的造车势力以及国内的储能系统集成厂商等。
成立仅四年便已走上IPO之路
2023年11月1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消息显示,蜂巢能源的科创板IPO已获得受理。
招股书显示,蜂巢能源的营业收入在近年持续快速增长。在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29亿元、17.36亿元、44.74亿元,以及37.38亿元,累计总额高达146.15亿元。2019年至2021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19.42%。
然而,增收不增利问题一直让蜂巢能源“如鲠在喉”。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亏损3.26亿元、7.01亿元、11.54亿元和8.97亿元,累计亏损高达30.79亿元。对此,蜂巢能源解释称,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大、产能攀升以及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
虽然蜂巢能源面临着亏损的扩大和业绩未如理想,但它的市场估值却在逆境中持续攀升。在发起首次公开募股(IPO)时,其估值已高达600亿元,首次筹集资金更是达到了150亿元。相对而言,中创新航这家年装机量是蜂巢能源7倍以上的公司,在2022年10月于香港上市时的融资额是90多亿元,估值为615亿元,但上市后股价却一路狂跌,现在的市值已经缩水至367亿元。
同等规模的欣旺达在去年8月的最新一轮融资中,其投前估值只有230亿元,现在的市值已经增长到372亿元。相比之下,蜂巢能源的600亿元估值显得颇高。因此,市场普遍关注蜂巢能源是否有能力保持这一高额估值的稳定。
财务资料过期,IPO进程被迫暂停
3月3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披露,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已经进入中止阶段。原因在于,蜂巢能源的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提交更新的数据。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规定,招股说明书中所引用的财务报表在其最近一期截止日期后的六个月内有效。在特殊情况下,发行人可以申请适当延长这个期限,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蜂巢能源此次IPO提交的最新财务数据是2022年1-6月的,截止2023年3月31日已经过去了10个月。蜂巢能源须进行必要的财务信息更新,以便尽快重新启动IPO进程。
IPO重启
6月3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公开资料显示,蜂巢能源已经更新并提交了相关财务信息,使得其上市审查进程得以恢复。
根据蜂巢能源的最新数据,2022年其主营业务涵盖了电池包、电芯、模组以及储能产品,分别占据营业收入的52.93%、22.21%、17.57%以及7.29%。引人关注的是,尽管储能产品的业务仅占蜂巢能源营收的7.29%,但它却是去年增长最迅猛的业务板块。随着储能行业在2022年迎来爆发式增长,蜂巢能源的储能产品营收同比增长了6315%,这使得其有望成为公司继动力电池后的"第二增长极"。
蜂巢能源的储能业务概述
蜂巢智储(常州)科技有限公司,诞生于2022年7月25日,作为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其前身是蜂巢能源的储能事业部。这家公司的主要使命是实现蜂巢能源的双轮驱动战略,主要负责储能系统的生产、研发、销售以及运维,并提供云储能大数据综合平台的服务。
蜂巢智储已成功开发了大型、中型、小型全序列风冷及液冷系统,致力于满足客户在发电侧、电网侧以及用户侧的储能和能源管理需求。
蜂巢能源储能产品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