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制造”双轮逆势增长,远信储能是净赚范本么?

新能源商业评论
关注

【摘要】2023年,储能年发货量增长150%,服务项目数量增长205%,远信储能凭借业绩的逆势增长成为储能行业的一股清流。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从成立到现在的5年里几乎完全游离于储能产业的价格战之外,直到23年才完成了A轮融资,后续再无融资动作。

然而,远信每年年底的净现金流均高于当年利润,大部分的资金都来源于业务积累。

拒绝大规模垫资是公司持续保证正向经营现金流的关键。

与此同时,远信看准了新型储能+低空产业的蓝海机遇,21亿巨额投资启动10GWh无人机固态电池及储能装备制造项目;在海外,将目光投向了适用于广大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光、储、柴”项目。

在宁德等企业下场固态电池、阳光等企业入局海外储能、重资加持产品技术迭代的储能行业之中,远信储能有能否持续交出净赚的独特范本?

以下是正文:

01逆势增长的储能清流

2019年,深圳市远信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专门从事电池储能产品的研发、集成设计及生产。

董事长王堉在大学毕业后便加入新能源行业,从事风光电力的开发、投资、运营,在上市公司主导建立新能源发电BU,并带领团队较早开始了国内甚至海外储能示范性项目的探索。

彼时西北五省弃风弃光限电率高居不下,少数地区弃风弃光率甚至达到40%以上,但该地区上网电价却相当可观,王堉较早嗅到了储能行业的市场机遇。

正是弃光弃风的项目盘活利用产生的示范价值,让“新能源+储能”有了最初的收益来源,也将远信带上了储能行业的牌桌。

2019年,远信交付新疆光储80MWh项目,是年单体最大的光储项目;2020年,远信又成功交付了西藏岗巴200MWh光储项目,也是当年最大的光储项目。

自此,大规模新能源配储随后遍地开花,储能市场开始加速迈向商业化阶段,从那之后,远信储能开始向大型国央企提供产品及服务。

从成立初期的不到十人,壮大为如今四五百人的团队,远信储能的出货量也直线上升。

凭借自身深厚的新能源和储能的技术、行业经验和资源整合能力,远信陆续获得了大型客户的垂青,与国家电网旗下的南瑞集团、平高集团、长园深瑞等行业龙头建立合作关系。

根据公司官网数据,2023年公司储能年发货量增长150%,至5GWh,服务客户33家,服务项目数量达67个,增长205%。

与此同时,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的最新数据显示,24年全球上半年储能系统出货量达90GWh,远信储能斩获全球直流侧储能系统集成商Top4的佳绩。

公司现已经累计为全球提供超100个项目,规模超10GWh,位列彭博BNEF全球一级储能厂商榜单,预计2024年国内订单出货量不低于5GWh,海外订单量1GWh,年收入不低于25亿元。

面对着21年后,碳酸锂价格飞涨,带动电芯价格大幅上涨,给市场应用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远信一方面通过技术研发提高系统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自研产线、自建产能降低成本。

公司布局有江苏、云南生产基地,还将筹建甘肃金昌生产基地,年综合产能达20GWh,有效满足西北地区客户的需要,同时,储能系统转化效率达到87%-90%,位列业内前列。

02拥抱海外市场

伴随着储能市场的迅速升温和规模的扩张,国内储能市场出现了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无序扩张的格局。

在前端登陆资本市场受阻情况下,众企业低价竞争甚至踩踏的发生就不可避免。

而反观海外市场,其基础电价大概是国内的两到三倍,海外现货交易市场也比较完善,储能峰谷电价差较大,为储能业务留下了足够的盈利空间并缓解了前期资金投入压力。

从22年开始,远信开始重点布局海外市场,并已经辐射到东南亚、北美、欧洲、中东等国家,成立了新加坡远信、美国远信、欧洲远信等,并在中东迪拜、非洲的科特迪瓦和肯尼亚特设办事处。

2024年,因海外订单增加,公司年出货量预期略高于之前预测,预计海外市场将交付近1GWh储能系统,公司海外与国内订单金额占比也有望从三七分野走向平分秋色。

而面对国内储能企业纷纷入局的海外户储业务,远信相关人员表示,“2022年大火的户储市场,我们完全没有去参与,因为不是我们擅长的事情。”

而就公司关注的大储及工商业储能而言,涉及到电网这一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由此业务拓展存在一定难度。

同时,远信储能在海外以项目开发为主,重点是不单纯依靠低价卖设备,而是以项目源头的开发来把握住生产,即用自己生产的硬件来验证自己开发的软件。

值得关注的是,远信把目光投向了适用于广大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光、储、柴”项目。

这类项目既非纯粹的大型储能,也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业储能方案,它以光伏+储能+柴油发电机的能源组合,可以脱离电网运行,满足当地小、零、散而灵活的能源独立的市场需求。

而亚非拉地区人口占比超过50%,有很广泛的市场需求。

远信储能已交付了非洲乍得的光储柴项目,该项目在光伏和柴油机组外配置6.4兆瓦时的储能,形成离网供电体系,可大幅降低近1/3的电力成本。

然而,当前亚非拉市场的开发还不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模式,和其他成熟市场完全不同,从零开始创造的商业模式对公司全链条合作生态建设提出了考验。

03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的固态电池押注

24年7月14日,远信储能的辽宁子公司的10GWh无人机固态电池及储能装备制造项目成功启动,项目总投资21亿元。

该项目规划分为三期建设:一期为10GWh储能装备制造基地及绿色能源项目;二期为无人机关键部件、固态电池制造项目;三期为4000P新能源智算中心即算力中心项目。

随着锂电池逐渐陷入技术瓶颈,固态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的优势必然成为锂电池升级方向。

政策端,国家层面对固态电池的支持也在不断加大力度。

2020年10月首次将固态电池研发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固态电池研发和标准体系研究;2024年6月工信部发助力固态电池新政策。

值得关注的是,固态电池与低空经济撞了个满怀。

由于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远高于液态电池,可以有效助力提升飞行器的续航能力,众企业纷纷投身于这一片新兴蓝海。

早在远信之前,宁德时代、合源锂创、恩力动力等多个企业关注新型储能技术+低空经济产业的结合。

宁德时代表示,新能源电池的应用范围很广阔,除了乘用车新车的渗透率,其他领域的电池应用未来仍有十倍以上空间,其研发的凝聚态电池正在进行与民用电动载人飞机项目的合作开发。

而已完成亿元级Pre-A轮融资的合源锂创,同样在今年2月宣布其固态电池10GWh智慧工厂项目在江苏淮安区开工建设,未来将为eVTOL、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车、航空航天、便携式储能等领域客户提供定制化固态电芯及PACK产品。

巨头竞争之下,远信的巨额押注能否实现应有的成效,在蓝海领域占据先机仍有待观瞻。

04不大规模垫资的双轮开发模式

从成立到现在连续5年里,远信储能几乎完全游离于储能产业的价格战之外,拒绝大规模垫资是公司持续保证正向经营现金流的关键。

作为一家始创于2019年的储能企业,远信储能创立之初,所有的资金投入均来自于股东,在2023年年中才完成了A轮融资,而后也再没出现融资动作。

在没有依赖外部融资的情况下,从2019年成立至今,每年年底的净现金流均高于当年净利润。所有的扩张、研发投入以及海外市场开发的投入,大部分的资金都来源于业务积累的利润。

远信储能联合创始人张佳婧曾透露,“从目前的财务情况来看,远信储能应收账款规模小,坏账率为0。”

在创立远信储能之前,张佳婧曾任职于杜邦新能源事业部和申港证券投行部,负责海外新能源市场及渠道开发,这些经历也建立了她敏锐的资本视角。

在张佳婧的视角下,过早过多的融资或受限于投资人的要求,反而会令企业的动作变形。

因此,远信新变成了“开发+制造”双轮驱动的策略。

在项目开发上,远信采取两种主要策略,一是自主研发项目,二是与下游核心客户如央企电力公司等联合开发。

这种合作模式使远信储能不仅仅局限于产品供应商的角色,而是深度参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更好地确保项目的真实进度、质量以及资金流的闭环运。

同样,可有效避免储能项目开发中的“三角债”问题,进一步有效规避了项目回款难题,有效保障公司的资金流动性,为稳健运营提供了坚实保障。

要知道,储能行业在近两年的无序繁荣后,前端资本市场的收紧,使得依赖融资驱动-IPO退出这一经营模式的企业骑虎难下,行业内产品同质化和内卷加剧。

远信的不大规模垫资方法论或给储能行业提供了发展新思路。

然而,在储能行业的重资入场之下,远信的独立式发展又能否抵抗住巨资之下的产品迭代与复制,稳住订单呢?

05尾声

在如今储能行业,市场需求不及预期、价格竞争激烈、应收账款偏高时有发生。

2024年,在储能行业这片竞争激烈的战场上,20万家储能企业或有半数将面临出局。

远信储能又能否凭借其经营理念稳立潮头,向储能行业交出一份独特的商业范本?

       原文标题 : “开发+制造”双轮逆势增长,远信储能是净赚范本么?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