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着大海的方向”,远景与中企群体的全球化征程

新能源商业评论
关注

【摘要】12月31日,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作为中国新能源行业企业家代表参加“2024央视财经跨年演讲”。他表示,新能源技术是中国第五大发明,正为全球带来新的繁荣和可持续未来,开创绿色能源文明。

作为全球领先的绿色科技企业,远景正在全球化的征程上奋力前行。在国内新能源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对于极致降本的追求永不停息的背景下,出海成了许多企业的优选,海外市场凭借着高毛利吸引了一众中国新能源厂商的入局。

然而,价格战或许伴随着企业的出海而闯进海外市场,利润摊薄之下,远景又能否凭借本土化、差异化手段继续保持在海外市场的高歌猛进

以下是正文:

01

“第五大发明”的出海潮

过去十年来,凭借“第五大发明”新能源技术,中国向全球提供了优质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推动新能源技术快速迭代,有力促进了全球风电、光伏成本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我国持续扩大开放合作,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核电、水电、新能源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接连建成投产。

张雷回顾新能源技术发展时称,“18年过去了,风电和光伏的成本下降了10倍,而中国风电和光伏发电量增长了百倍。”这就是中国新能源技术实力的最佳证明。

与此同时,“不出海,就出局”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新能源厂商的共识。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曾表示,“国际化是远景的核心战略,未来我们一半甚至更多的业务可能来自于国际。”

一方面,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普遍面临着利润空间被挤压以及市场需求快速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另一方面,海外新能源市场开发程度较低,高毛利更是获得国内企业的青睐。

24年1-10月,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市场拿下的订单总容量超过116GWh。其中,储能电池订单占比接近60%。

远景在24年相继获得英国Cellarhead项目300MW/624MWh储能订单和Masdar Arlington 110MWh及Field 50MWh储能订单。

与此同时,公司携手国内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以及海外头部储能集成商,在中国、东南亚、北美、欧洲等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大规模交付,迄今为止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然而,新能源出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方面,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就储能市场而言,前期30-40%的毛利在如今显得遥不可及,部分市场的利润空间甚至已经被压缩至个位数,出海的门槛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各国对于储能、电芯等行业的法规和标准也存在巨大差异,且海外项目交付周期普遍较长,成本提升与利润下滑的双重压力下,产业链波动风险不断增加。

由此,利润摊薄之后,再出海需要慎重考虑风险和回报比,国产新能源厂商的出海之路又在何方?

02

产能本土化出海方法论

从远景储能与法国电力公司EDF签约,为南非三个储能项目提供257MW/1028MWh的电池储能系统,到阳光电源与菲律宾企业Citicore和英国FidraEnergy签署合作协议,再到华为与菲律宾SP新能源公司签署4.5GWh储能项目协议,中国储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面对风险波动不断加大的海外市场,各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出海建厂、设立办事处、组建当地销售团队、与本地供应商合作等多种应对策略。

24年9月,瑞浦兰钧美国子公司于加利福尼亚州尔湾正式开业;同年,海辰储能在美国费利蒙设立子公司,并获得FlexGen这一本土大佬的授权售后服务支持。

亿纬锂能更是大手笔,公司在匈牙利、马来西亚、土耳其、美国密西西比州四地都进行了电池工厂布局;此外,欣旺达也斥近20亿元巨资在匈牙利建设锂电工厂。

不论是引入海外人才,还是对外投资建厂,快速实现海外拓展的核心还是在于经验的复用。

24年年末,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负责人宋钢加入远景,职位为远景能源集成供应链高级副总裁。

宋钢曾带领团队用了一年时间推动Model 3的国产化,还深度参与了特斯拉电池、电机团队的建设,以及特斯拉Megapack电池工厂的落地。

由此,凭借宋钢对于特斯拉在中国本土化布局的经验积累,远景或可复制本土化方法论,为公司海外渠道的拓展提供有益的方法论借鉴。

产能本土化成为远景海外布局的一大关键。

2024年,远景动力全球化进展迅速,位于日本茨城、中国沧州的超级工厂实现投产,西班牙超级工厂开工建设,13大制造基地中已有8个投运,5个在建,预计到2026年,其在全球布局的储能与动力电池产能将超过400GWh。

在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贸易壁垒逐渐增高的全球市场上,产能本土化既便于远景突破地缘界限、有效扩张海外产能,又便于支撑客户项目本地化开展,提升产品信赖度。

另一方面,海外人才也上升到了出海的关键位置。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远景动力拥有来自海内外12000名员工,汇聚包括“锂电池之父”吉野彰等全球知名专家,全球累计专利超过6000项,覆盖电动汽车以及储能两大应用领域。

现阶段,新能源出海已经成为全产业链发展的必然趋势,面临更加复杂的市场与不同的资源禀赋,本土化的进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各企业仍需思考如何在海外市场突出竞争的特殊优势。

03

差异化打法能否迎来共荣

本土化或许是企业深入海外市场的“定海神针”,而在企业规模、结构、战略、定位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差异化的扩张手段成为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

尤其在储能行业,与其他新能源服务不同,储能很早就积极参与到电力市场的建设当中,由此,开辟海外市场不仅仅是卖产品,而需要构建完整的商业网。

众新能源出海企业需要在参与海外市场交易、构建海外供应链、本土化服务能力等层面开辟差异化的出海路径。

当前,科陆电子、阳光电源等企业通过打包出售储能系统及解决方案达成出海目的;瑞浦兰钧、海辰储能等企业凭借大容量电芯优势出口储能电池;中能建等少部分企业直接在当地开展储能项目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远景的差异化打法在于强调自身的全产业链和服务能力。

在研发测试层面,远景全球累计专利超过6000项,具备从化学体系到电池包系统的集成研发能力,和电池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公司的测试验证中心已在全球6个国家和13个基地设立实验室,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性能测试与分析。

在储能出海之外,远景的风机业务连续三年中标量全球第一,海外风机订单连续两年占中国风机企业订单的70%;氢能业务近年来也动作频频,在沙特、西班牙等多国签署合作协议。

目前,远景动力已同奔驰、宝马、日产、雷诺、本田、马自达、现代等多家国外头部主机厂商及Fluence、Powin等海外头部储能系统集成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储能电池领域,与2023年相比,海辰储能、远景动力、中创新航上升2位,亿纬锂能上升1位;比亚迪、力神下降2位,瑞浦兰均下降1位。国轩高科、鹏辉能源则跌出Top 10。

在新能源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化布局之下,远景全产业链布局和协同能力或将成为其走向全球的“法宝”,但同样也面临着海外政治风险、降本困难等难以忽视的隐忧。

由此,未来多样性与专一性出口路径或许值得在深思熟虑后再做权衡。

除了出海的差异化手段之外,进军海外市场的地域选择也存在差异。

欧美、日韩是传统的主流储能市场,而如今东南亚、非洲及“一带一路”国家等也成为国内储能企业瞄准的重要目标市场。

在东南亚地区,瑞浦兰钧在印尼收获大量储能项目订单;蜂巢能源泰国子公司接受泰国能源巨头万浦集团投资入股。

南非、巴西等地区由于电网建设不全面,电网稳定性和强度相对较差,吸引了宁德、德业等巨头进军网源侧布局。

随着国产新能源企业出海遍布各个国家,各个领域,价格战等问题也可能延伸到海外。

与此同时,以欧洲为代表的海外电力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愈演愈烈的负电价等问题成为储能企业出口的隐忧所在。

04

尾声

今天中国的风电、光伏、电池和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未来能否避免价格战的国际化外延,仍需关注中国企业在海外竞争中能否达成更好的共识。

从海外市场来看,高收益还是伴随着高风险,出海仍然是属于国内巨头们的专属竞技场,而真正意义上的出海,还需要企业从资金资源、产品品牌、服务能力甚至产业链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实现。

今天,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必将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未来,如克服内生的诸多机制问题,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也有望为全球带来新的繁荣,这个繁荣是人类命运的共同繁荣,是生态的繁荣,是永续的繁荣。

       原文标题 : “指着大海的方向”,远景与中企群体的全球化征程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