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储如何寻找更优解?阳光电源曹伟:AI技术将催生万亿级市场增量

预见能源
关注

文字 | 杨锐

编辑 | 杨锐

排版校对 | 甘惠淇

当下,工商业储能正从政策驱动型逐渐转为市场竞争型。

强制配储的取消让储能发展的动力减少了一环,但是也让大家更多地发现储能配置的价值。”阳光电源工商业储能产品线总经理曹伟4月11日在ESIE 2025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期间向「预见能源」等媒体表示。

曹伟认为,政策的变化将倒逼行业从单纯地“卷价格”逐渐的走向“卷价值”,整个储能,特别工商业储能在增长范式、价值范式、产品方案、商业模式等方面都将发生变化,行业正从政策驱动型转化为市场驱动型。

多名储能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也上述会上表示,随着136号文的落地尤其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后,配套储能设施不再具有强制效力,储能将迎来新的市场地位,工商业储能项目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有望成为撬动电改的关键支点。

此外,在上述会议上,多家头部上市公司向「预见能源」表示,AI在提高储能电池安全性能以及产品收益率上,均起到了显著的成效,储能行业正在从“规模扩张”向“价值驱动”转变。

储能的三大应用场景分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在电源侧,储能大多与发电机组联合,用于改善发电电源调频性能、促进新能源消纳;在电网侧,储能用于缓解电网阻塞,以及为电力系统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而用户侧主要通过峰谷电价价差机制获得收益。

由于装机规模相对较大,新能源电站储能项目又被称为“大储”,与之对应的是规模较小的工业园区、企业用户侧自用等工商业储能。此前新能源电站实施强制配储政策,虽然装机规模上量快,但经济性不佳,工商业储能项目则为市场化发展,主要集中在峰谷价差大、工业发达的地区,盈利模式相对成熟

2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下称136号文),宣布新能源发电全面市场化,不得将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时的前置条件。

这意味着近几年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的终结。

包括136号文,全国有20多个省市都相继出台了促进储能发展的一些政策,这些政策对整个储能的发展是利好的。”曹伟认为,新的政策和市场下,储能电站的收益模型将从单一的“套利为主”转向“多维叠加”,分时电价将促进套利空间增加,此外辅助服务增收、需求响应补偿、碳排放权交易、碳资产变现等,也将是工商业储能电站的收益来源,未来收益来源将会越发多样化。

此外,这也让行业厂家从原来只关注单一的产品,到关注全场景的解决方案,原来拿很多不同品牌或者堆砌的做法就不太适应这种发展了”曹伟补充道,由于工商业储能场景复杂、应用模式多样化,比如在光储场景、储充场景、微电网场景等,有赖于光伏逆变器、充电桩等与储能产品的强配合,因此单独的工商业储能柜难以实现,传统多品牌拼凑的场景化方案存在较多的痛点与难点,需要企业具备面向工商业全场景的一站式产品和技术方案的能力。 

实际上,据「预见能源」了解,目前储能项目在具体运营上还存在诸多挑战,如能电芯、BMS等设备接口多、供应厂商协调难度大,导致一些电站安装调试时间长,有些项目投产半年仍未能并网;在后期运营维护上,电池衰减、设备老化等造成的设备性能下降,权责不清导致的售后推诿扯皮等。

面对这一系列变革与挑战,储能产业已不再局限于单体电池或简单设备供给,而是向生态化、系统化全面迈进。电化学系统、电力电子、EMS、数字孪生、碳资产管理……多维度融合方能助力企业真正落地零碳方案。 

换言之,未来的储能企业不仅要懂电池,更需深谙电网逻辑、能碳系统以及产业链协同之道,才能在价值驱动的零碳浪潮中破风前行。

据介绍,阳光电源的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针对园区、微电网及大型工业等多元化应用场景,精确匹配电网架构与运营策略,全面优化多种能源形式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该方案不仅提升了能源使用的效率,还通过深度整合数字化技术,平衡客户的经济型和绿色发展需求。 

对此,阳光慧碳总经理周文闻认为:“来零碳园区的标准配置是‘源网荷储碳’的深度协同。企业需积极布局碳管理并推动低碳数字化转型,借助碳市场的‘价值杠杆’来优化电力调度,在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协同融合中占据先机

AI技术将在能量管理精准化、调度决策实时化、电力交易博弈最优化三大维度重塑储能产品价值,并催生万亿级市场增量空间。”曹伟分析认为。

目前,AI 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前沿技术,正在与新能源行业深度融合,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迈向“智能驱动”的范式跃迁。

“以直流侧为例,一个GW级的储能电站,包含百万颗电芯,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这些电芯的状态可能都不一样,如何进行精准的管理以及预警,依靠传统的技术手段很难解决。”曹伟表示,通过打通和整合储能系统多个组成部分的数据,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运算,可对海量电芯进行精准管理、提前热失控预警,精准度超过99%。

参会的业内专家也表示,在新型电力系统中,面临高比例新能源波动性、多主体交互复杂性、实时响应高敏捷性等挑战。传统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和人工经验已无法应对这些动态、非线性的需求。

而AI技术通过数据驱动建模、多目标优化、实时预测决策成为破局关键。

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5》的数据,2024年,AI算法实现电池健康度预测精度超过95%,延长寿命10%-15%。虚拟电厂通过AI算法聚合分布式储能资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欧美试点项目收益提升20%。

“储能系统本质上是针对能源供应侧和需求侧进行调节的手段,特别是对需求侧采取灵活的能源管理策略。这个过程是对能源数据与算法的处理。”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余振华坦言,“现在,整个行业严重缺乏基础数据和恰当的算法。2025年,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步入AI+储能的深度融合中。”

阳光电源光储集团副总裁徐清清则表示,过去行业一直在增大电芯、提高能量密度上下功夫。未来,如何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电网,更有智慧地为电网进行动态服务将成为企业间寻求价值增量的关键。

事实上,在AI技术的助力下电网调度正从“被动响应”进化到“主动构网” ,从“人工报价”走向“算法套利” 。

据介绍,阳光电源基于全球领先的仿真建模能力,模拟各类应用场景下构网型系统在稳态、暂态过程中的运行状况,其AI加持的多种构网算法,可“因网制宜,一网一策”,保障GW级场站可靠构网。

“AI将有利于解决传统电力交易的‘预测不准、决策不优、风险失控’难题,实现从经验定价到算法定价,随着电力市场复杂度指数级上升,AI将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刚需’,可以说,未来3年内,不具备AI交易能力的企业将被挤出主流市场。”曹伟最后表示。

       原文标题 : 工商储如何寻找更优解?阳光电源曹伟:AI技术将催生万亿级市场增量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