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136号文”明确要求,“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
持续8年之久的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迎来了落幕。
而当政策退潮,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国产储能厂商又该如何在市场化深水区进化?
以下为正文:
01
强制配储的八年沉浮
从2017年,青海省率先要求风电项目按10%比例配置储能,到2025年2月9日,《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叫停强制配储。
这场八年的政策长跑终于落下帷幕。
“强制配储”,指在新能源项目(如光伏、风电)的开发、审批或并网过程中,政策明确要求必须配置一定比例或容量的储能系统,通常以项目装机容量的百分比形式规定。
过去的八年中,强制配储政策曾推动中国新型储能装机量飙升至2024年的7376万千瓦,但其副作用亦逐渐暴露。
在新能源产业步入规模化的背景下,我国电网建设和消纳机制仍相对滞后,强制配储导致大量“建而不用”的储能资产闲置。
与此同时,政策红利催生低端产能过剩,部分企业为达标选择低价低质设备,安全事故频发,低价竞争让储能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当通过储能平抑新能源波动性、缓解电网调节压力的初衷与商业化现实背道而驰,当配储比例与新能源指标挂钩却忽视市场需求,叫停强制配储成为必然。
其实,在今年“136号文”推出之前,中央高层就早已经给储能行业打了“预防针”。
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就提出科学安排储能建设,按需建设储能。根据电力系统需求,统筹各类调节资源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各类型、多元化储能科学配置。
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资源条件较好地区的新能源利用率可降低至90%,为解绑新能源强制配储释放政策空间。
然而,对于大量缺乏自主研发实力与创新驱动力,且长期过度依赖政府相关政策扶持的中小型储能企业而言,强制配储的终结无疑于“催命符”。
02
产业链震荡与生存法则重构
来到2025年,强制配储的叫停正加速储能行业的洗牌。
在新政落地后,部分储能企业的已签合约遭遇大规模违约,资本市场对储能的不看好在板块估值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CESA数据显示,自2024年3月至2025年1月共有19个与储能相关的建设项目终止或者延期,投资合计278.29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14个,数量占比73.68%。
从时间线来看,新政以2025年6月1日为“新老划断”节点,存量项目仍可享受政策保护,增量项目则需直面市场化定价。
这一过渡期或引发一波储能企业的抢装潮,但对尾部企业而言,短时的出货增加仅能暂时续命。
据华泰证券预测,2026年储能装机量可能因需求萎缩出现下滑。
从细分行业来看,我国独立储能项目已基本形成“容量租赁费+电力市场收益”的盈利模型,而增量新能源项目与配储“解绑”后,增量独立储能容量租赁需求消失,单纯靠电力市场收益可能难以为继。
对工商业储能而言,新能源全面入市可能带来电力市场的价格波动,若中长期市场和现货市场出现电价下降,工商业储能项目谷峰套利价差或许进一步压缩。
但江浙地区两充两放电价差走高,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储能的模式也在山西、广东等地试点,工商业储能区域性崛起仍有较大前景。
随着低端产能出清,中小厂商正经历一场“生死存亡战”,相比之下,头部企业凭借更加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与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要知道,部分储能招标文件已经明确要求,投标企业必须具备自主研发电芯单体、PCS、EMS、BMS等能力;在储能系统领域,资方也要求企业提供详细的安全防护方案和事故应急预案,甚至投标人需承诺近三年供货的储能系统产品无火灾事故发生。
市场正回归“质量优先”逻辑。
03
阵痛后的产业进化与格局重塑
强制配储退场后,行业呼吁政策“扶上马送一程”。
当前,云南、贵州出台新版配储鼓励措施,要求10%装机配储或购买服务,宁夏亦推动“光伏+储能”多元化应用,政策柔性引导替代强制命令。
随着储能的收益与电力市场价差直接挂钩,容量电价或是“最后拼图”。
有业内人士建议,可采取储能投资包含容量费用、由市场形成电量收益的模式,或者出台容量补偿政策、建立容量市场机制。
据悉,河北已将容量电价上限设为100元/(千瓦·年),新疆的容量补偿价格按放电量计算,2023年定为0.2元/千瓦时,2024年起逐年递减20%。
补充政策下,储能企业更需要“主动为之”。
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曾表示,新能源全面入市,将推动电力市场化进程,还原储能交易的本质和属性,让储能在电力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储能电站的投资收益也将拉开差距。
低价抢占市场的道路难以为继,新型储能需要回归到市场的本质需求上。
从电芯领域来看,长寿命、高安全、低衰减能力将决定技术竞赛的胜负。
当前,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加码研发,宁德时代587Ah电芯在实现430Wh/L超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安全性能可以做到比小电芯更优,已通过GB/T 36276和GB 44240测试。
在314Ah电芯成为目前产业主流的同时,392Ah、435Ah、530Ah、625Ah等等多个型号的大容量电芯不断被推出。
在长时储能领域,液流电池在4小时以上场景成本优势凸显,大连融科、北京普能等项目已落地。
中科海钠、宁德时代加速量产钠离子电池,瞄准低成本的用户侧和备用电源市场。
钠电、液流电池等新技术路线正在寻突破。
04
尾声:储能行业的“成人礼”
强制配储政策的终结,标志着中国储能行业告别政策哺育期,步入市场化竞争深水区。
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储能行业的下一阶段,将是一场围绕经济性与灵活性的竞赛。
这不是终结,而是真正价值创造的开始。
原文标题 : 强制配储时代落幕,政策退潮后的储能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