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新能源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降本增效、扭亏为盈

芝能科技
关注

芝能科技出品

LG新能源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营收6.3万亿韩元,同比增长2.2%,营业利润3,750亿韩元,扭亏为盈,包含4,580亿韩元IRA税收抵免。

面对整车企业保守库存策略和全球政策变动,通过成本控制、北美产能优化及新市场开拓实现盈利。

以LG新能源为代表,全球电池市场不容易,在电动车电池、储能系统及新兴领域的战略布局,以及关税和供应链压力下的应对之道(艰难的见招拆招)。

01

财务表现与运营策略:

降本增效稳住盈利

● LG新能源2025年第一季度

◎ 营收6.3万亿韩元,同比增长2.2%,环比下降2.9%,主要受汽车企业保守库存管理影响。

◎ 营业利润达3,750亿韩元,EBITDA利润率20%,实现扭亏为盈,包含4,580亿韩元《通胀削减法案》(IRA)税收抵免。

剔除税收抵免,实际营业利润仍显著改善,得益于原材料成本控制和上季度一次性因素消除。首席财务官李昌實强调,北美市场新款电动车型的稳健出货和成本效率提升,是盈利的关键驱动。

◎ 资产规模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49.3万亿韩元增至62.3万亿韩元,负债和债务分别升至31.0万亿和17.6万亿韩元,但杠杆比率(负债权益比、债务权益比)保持合理,显示财务风险可控。

◎ 经营活动现金流1.16万亿韩元,资本支出3.01万亿韩元(同比下降20%-30%),反映出公司在投资上的谨慎态度。

为应对市场需求波动,LG新能源调整了北美产能配置,

◎ 暂停亚利桑那州储能系统(ESS)电池工厂建设,转而利用密歇根州现有产能,并提前一年启动磷酸铁锂(LFP)电池生产,降低资本支出,还提升了设备利用率,减少闲置风险。 

◎ 推进收购密歇根州通用合资工厂三期项目(GM JV Phase 3),预计增强北美市场份额,巩固与通用汽车的合作。成本控制是本季度亮点。

LG新能源通过优化原材料采购(如锂、镍)和生产流程,降低单位成本。例如,采用高镍NCM(镍钴锰)电池配方,减少钴用量,同时提升能量密度,平衡了成本与性能,精简供应链环节和数字化生产管理进一步提高了运营效率。

整车企业为应对需求不确定性,持续压减电池库存,导致出货量受限,美国关税政策(对关键原材料和汽车零部件加征关税)和欧盟放宽CO法规,短期内削弱了电动车市场增长动能。 

这些外部因素增加了生产成本,挤压了利润空间,迫使公司更加注重成本效率和市场灵活性。

02

市场拓展与技术创新:

多元化布局谋求增长

LG新能源在电动车电池领域保持领先,46系列圆柱电池成功打入传统整车制造商供应链,新增10GWh年度订单,以高能量密度(超300Wh/kg)和快速充电能力(15分钟充至80%)著称,适用于高端电动车型。 

与特斯拉4680电池相比,LG的46系列在生产一致性和热管理上更优,吸引了北美和欧洲OEM厂商的青睐,与通用、Stellantis和现代汽车的合资工厂持续扩产,预计2025年北美产能达200GWh,占全球产能的40%。

储能系统成为LG新能源的第二增长曲线,赢得波兰国家能源集团(PGE)电网级ESS订单和台达电子4GWh美国住宅ESS订单,在欧洲和北美市场的竞争力。

 LFP电池的成本优势(较NCM电池低20%-30%)和长循环寿命(超8000次)使其在ESS领域广受欢迎,提前启动密歇根LFP电池生产,计划2025年底形成20GWh产能,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LG新能源积极布局新兴应用场景,太阳能电动车(与Aptera Motors合作4.4GWh订单)、海上风电(中标韩国最大项目)和人形机器人电池,短期内贡献有限,但长期潜力巨大,预计2030年占营收比重达10%。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公司与法国Derichebourg合资建立欧洲首座电池回收工厂,年预处理能力2万吨,满足欧盟电池回收法规(2027年起强回收率63%)的同时,保障镍、锂等金属供应链稳定,降低原材料成本(回收锂成本较开采低约30%),还提升了品牌绿色形象。 

LG新能源加速干电极技术研发,预计2026年量产。

干电极工艺通过消除溶剂干燥步骤,降低30%生产能耗和20%制造成本,同时提升电池安全性,与北美材料企业(如Albemarle、Piedmont Lithium)合作,推进锂、镍供应链本土化,预计2027年北美原材料自给率达70%,有效应对关税压力,当然干电极的规模化生产需解决电极均匀性和设备兼容性问题,可能推迟商业化进程。

小结

LG新能源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展,通过成本控制、北美产能优化和IRA税收抵免,公司实现扭亏为盈,营业利润3,750亿韩元。46系列圆柱电池、储能系统订单和新兴市场拓展,在努力往前走。

       原文标题 : LG新能源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降本增效、扭亏为盈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