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电芯“生死战”?被过度夸大的“尺寸之争”

储能严究院
关注

谁是大容量电芯的最优解?

与系统应用匹配才是核心所在。

©图源|盐图库

 文|严凯

来源|储能严究院

继280Ah和314Ah之后,储能电芯的“尺寸之争”再度上演。

在这场鏖战中,海辰储能和宁德时代先后推出587Ah电芯,而“系统之王”阳光电源则推出684Ah电芯。更早之前,亿纬锂能亦曾发布628Ah大电芯。

电芯尺寸争夺战正在全面升级。谁才是第三代电芯的“最优解”是这场博弈的核心,亦将关乎储能行业的未来格局。

但与前两次“尺寸之争”不同的是,储能行业早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在1.0和2.0阶段,储能处于“卖方市场”,电芯制造商拥有强势话语权;而在3.0阶段,攻守易形,某个尺寸一统江湖的情况或难再现。

“头部电芯厂在280电芯时代吃到了强配储的特殊时代红利,但行业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更多要看不同市场的应用情况,更应根据不同市场的应用情况,综合考虑整站设计、储能系统设计等。”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

储能的未来发展方向,或可参考新能源汽车和家电等行业。这些行业都是终端定义上游,而不是上游定义终端。“就像电池无法左右新能源汽车,压缩机无法定义空调一样。”也就是说,储能电芯或终将回归其制造配件属性。

另一个现实情况是,136号文推动储能全面入市,储能资产运营面临更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投资商将在LCOS(度电成本)、IRR(内部收益率)和NPV(净现值)等关键指标上变得更加挑剔。

在储能发展史上,2025年注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三代电芯“尺寸之争”最终将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01

硝烟再起

在阳光电源合肥储能工厂的堆场上,成百上千台印有“SUNGROW”logo的白色储能柜静静的被放置在蓝天白云下。

储能生产车间内,倘若6条产线同时生产,平均7分钟可出厂一台5MWh储能柜,关键工艺自动化率更是达到了100%。

6月5日,阳光电源在这座全球规模最大的储能工厂内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新品发布会,全球首发PowerTitan 3.0 智储平台,包括Flex、Class、Plus三大版本,首台真机于当天正式下线。

此次发布会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家储能龙头会采用何种尺寸的大电芯。当神秘面纱被揭开,「684Ah」这一数字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立刻在行业内引起巨震。

据了解,在能效方面,得益于叠片工艺电芯和全液冷碳化硅PCS的应用,PowerTitan 3.0电芯能效达到96.5%,PCS最大效率做到99.3%。

此外,阳光电源在684Ah电芯上应用了专用叠片工艺,使其循环寿命突破15000次,能量密度提升至440Wh/L以上。

在安全方面,该电芯首创热电分离技术,重塑了排气管道,定向排热,搭配专利隔热层,让排气不蔓延,发热不传导,热失控不蔓延。

阳光电源此次发布的时代意义在于,在储能电芯发展史上,这还是系统集成商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反向定义电芯,打破了过去「从电芯推导系统」的思维定式。

仅仅5天后,宁德时代于6月10日在上海举办「2025储能587技术日」,并正式宣布量产交付下一代大容量储能专用电芯——587Ah电芯。

宁德时代称,这款电芯不仅是业内首款达到此规格的量产产品,更是该公司历经三年精心研发与测试的结晶。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587Ah,另一家行业“新贵”海辰储能更是早在今年4月10日就发布了∞Cell 587Ah储能电池。

而据储能与电力市场统计,除了587Ah和684Ah外,2025 SNEC展上还出现了628Ah、684Ah,588Ah、601Ah、688Ah、783Ah等不同容量的电芯。

面对如此之多的储能电芯尺寸,「谁才是第三代电芯的“最优解”」已经成为整个行业最为关心的话题。

02

何为“最优解”?

在储能电芯江湖中,2023年前,280Ah电芯占据了主导地位。之后,随着产业不断升级,300Ah+电芯在2024年之后成为主力,最终314Ah一统江湖。

随着长时储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电芯正在加速走到台前。目前看来,600Ah+和500Ah+的第三代大容量储能电芯之争日趋白热化。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第三代电芯应从储能系统和场景应用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而不应只站在电芯角度出发。

在储能系统中,电芯是充电宝,犹如储存能量的水缸。

但除电芯之外,储能系统还有储能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电芯管理系统(BMS)等,若想高效、安全运行,需要系统性地对电压、频率、负荷等进行管理。

“就像水电站中的水库,要确保整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还需如大坝(控制系统)和发电机(转换设备)等关键设备来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管理。”一位业内人士称。

以新能源汽车进行类比,同样需要明确电芯和系统之间的关系。一辆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并非仅取决于电池,而是受到电控、电驱,以及智能驾驶系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对储能而言,电站收益提升的核心在于通过系统级创新,全方位提升储能电站的实际应用表现与市场收益,而非单一技术参数的提升,不需要过度的关注电芯的尺寸和容量。

值得欣慰的是,当前不论是电芯厂家,抑或是系统集成厂家,「电芯≠储能系统」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另一个共识是,136号文件出台后,国内储能市场的底层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政策驱动转向经济性主导。储能产品的核心价值已演变为助力电力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工具。

在此背景下,大容量电芯的竞争不再是“性能堆砌”,而是围绕度电成本的系统化优化。因此,大容量电芯并不等同于盲目追求尺寸,与系统应用匹配才是核心所在。

“未来的竞争一定不是价格竞争,未来的竞争一定是价值的竞争。”阳光电源大型储能产品线总经理李国宏如是说。

在储能全面市场化的当下,大电芯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这是因为大容量电芯能显著提升储能系统体积能量密度,减少系统连接件等配套器件的使用数量,是实现系统产品降本的重要手段和方向。

实际上,在大电芯工艺上,同样存在争论。例如,587Ah电芯延续卷绕技术,追求工艺与产线的兼容性;而684Ah电芯则是从系统集成角度出发,创新采用了叠片工艺。

“相比之下,卷绕工艺更加成熟,但也有它的技术瓶颈,无法适配600Ah+大电芯。而叠片工艺没有容量局限,当前它是大电芯的最佳方案。”一位头部电芯企业高管称。

截至目前,包括欣旺达、中创新航、比亚迪、瑞浦兰钧、亿纬锂能、蜂巢能源、海辰储能等在内的20余家电芯企业已布局了叠片电芯生产。

事实上,叠片工艺在电芯领域已经成熟,叠片机生产效率已达0.125s/PCS,和卷绕生产效率持平,早已实现规模化应用。

阳光电源刚刚推出的PowerTitan 3.0大型储能系统采用的正是600Ah+叠片电芯,比500Ah卷绕电芯减少近30%连接点,电芯能效96.5%与卷绕持平。

而随着龙头企业相继入局,以及技术进步,叠片电芯在技术迭代、成本控制、产能提升等方面不断突破,前期设备投入导致的成本差距会逐步缩小。

据阳光电源介绍,PT3.0通过电芯革新、AI仿生热平衡2.0技术等,能让辅助功耗能够再降20%,最终实现系统综合RTE突破至93.5%。

总的来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选用电芯不能盲目求大,与系统应用层面“刚刚好”才是“最优选”。

       原文标题 : 第三代电芯“生死战”?被过度夸大的“尺寸之争”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