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委放大招,新能源市场“变天”,一大批储能企业要消失了

储能严究院
关注

屡遭诟病的“强配储能”政策似乎即将迎来大终结,一场储能行业大地震已然在撼动风云。

©图源 / 网络

文 / 王璟 编辑 / 杨倩

来源 / 储能严究院

 储能严究院

在这里读懂储能

2月9日,一个静悄悄的周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简称“发改价格〔2025〕136号”,136号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按钮查看通知全文)

这一新政,对当前的储能市场可谓“釜底抽薪”,标志着新能源电价改革进入了新的里程碑,跨越了最初的政府补贴模式(2006-2019)、“平价上网”阶段(2019-2025),逐步过渡到当前的市场化交易阶段。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14.1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规模40%以上,已超过煤电装机。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扩大,固定电价模式逐渐暴露出无法反映市场供需关系的问题。因此,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的机制建立可谓箭在弦上。 

应运而生的136号文,总体思路便是围绕着“电力市场改革”这一核心关键词,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市场,上网电价由市场形成;同时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价格结算机制,对存量和增量项目分类施策。

传统的新能源结算方式中,午间光伏电站出力高峰时,电价也降到谷底,成为“垃圾电”;晚间最需要电力的时候,却无力可出。也因此,有光伏企业甚至研发出了垂直于地面的光伏板,以减少日间出力,增加傍晚发电,规避光伏上网电价波动。

为了解决可再生能源因间歇性导致的固有收入波动问题,文件明确指出,采用“多退少补”机制(但不是直接提供补贴)。当市场价格低于“机制价格”时,发电企业将获得差价补偿;当市场价格高于机制价格时,发电企业需扣除差价,从而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稳定的预期。

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件还首次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政策方向骤变,屡遭诟病的“强配储能”政策似乎即将迎来大终结,一场储能行业大地震已然在撼动风云。

事实上,正是在配储政策的驱策下,中国储能行业狂飙不止。根据CNESA DataLink,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投运43.7GW/109.8GWh,同比增长103%/136%,远超全球储能新增装机36%的增长速度。

来自寻熵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作为储能投运主体,2024年全年“五大六小”等电力央企共计完成了79.0GW/207.1GWh储能系统采招,同比增长75%。

但繁荣的表象只是揠苗助长,量增价跌、企业大面积亏损却是不争的事实,2024年2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全年中标均价下降43%至0.628元/kWh。

面对肥美蛋糕,为了低价竞标抢占“坑位”,储能行业充斥着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漏液电芯、库存电芯重复使用,减配零件、无视安全风险,将成本压缩到最低,宁愿亏损也要拿单,已经将好端端的行业搅乱成一锅粥,腐蚀着整个行业健康的肌体,而交付的储能设备却成为风吹日晒中生锈的铁盒子。

上述新政的制定者或许也是因为看到了重重乱象,出于“重典治乱”的初衷,对储能和新能源产业开出了市场化治理的良方。从长期需求来看,其对储能行业的确是正本清源,堪称实打实的利好。

该政策大力鼓励新能源电力上网,也就是间接鼓励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如调峰调频、储能租赁、峰谷套利等),以助力平衡电网。

随着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问题将更加突出,电力系统对调峰调频、储能等灵活性资源的需求将长期存在。储能系统作为平抑新能源波动的有效手段,将具有确定性爆发的市场需求。

虽然政策明确禁止对新项目强制要求储能。然而,管理间歇性风光资源的需求为开发商自愿整合储能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激励。

市场越自由,价格波动越大,储能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创造套利机会(低买高卖)的空间也越大。由此,储能通过提供电网服务,将真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最后一公里的“定盘星”,提高整个能源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新政实施后,储能系统与新能源项目的合作将更加灵活,核准、并网、上网任一环节均不再受政策强制捆绑,储能企业与电网企业/新能源开发业主可以根据双方的需求和市场情况,自愿选择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实现互利共赢。

这也意味着,真正具备交易能力和构网能力的储能产品将充分发挥电力保供作用和经济价值,使得以次充好、低价扰乱市场的“劣币”储能产品逐渐被大浪淘沙、无处容身。

但短期内储能系统市场需求或将出现较大波动。

文件要求,允许地方因地制宜确定实施时间,最迟不晚于2025年底。由于地方政府尚在观望中,政策纠偏机制传导至神经末梢的落实周期较长,预计3-6个月左右,新能源与储能“脱钩”的地方政府政策将陆续出台,从而导致储能市场今年或将出现剧烈波动。

由于在项目核准环节,新建新能源项目将不再受配置储能的限制,项目推进速度可能加快。储能系统作为可选配置,新能源业主在投资长期收益的考量下,或将放弃储能。

一个可以预见的趋势是,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储能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储能行业洗牌加速,技术优势将成为决定企业市场地位的关键因素。储能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在交易能力和构网能力两大核心立足点发力,不断提高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安全保障等性能指标,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但这次波动,是储能行业迭代升级的必经之旅。

犹如2018年的“531新政”降临之时,彼时这一史上最严的光伏政策,限制了新增装机容量,并降低了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补贴强度,导致行业需求骤降,史上最严酷的光伏寒冬来临,行业陷入困境。

但熬过了这场寒冬的头部光伏企业,更有韧性,也更具生命力。

对于储能行业而言,历史的回旋廊似乎已经徐徐展开,整个行业是否也会在政策调整之下进入“冰河世纪”,并迎来最终的重生?

       原文标题 : 两部委放大招,新能源市场“变天”,一大批储能企业要消失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