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为舟,以进化为桨,共同跨越山海,共同超越眼界,实现能源科技的远航。”
在为期两天的2025全球科技大会上,一向低调的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当着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Konstantin Novoselov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Olaf Korzinovski的面,发出“向世界一跃”的心声。
在当天,国轩高科还用六大新品,献礼新世界。
不发不要紧,这一发却引来储能行业的热议。
“非主流”与“国际领先”
热议的焦点主要在于乾元智储20MWh储能电池系统——全球容量领先,风液一体节能技术,AI运维,“光储同寿”。这么牛x的系统,用的是“上一代”产品的314Ah电芯,网友瞬间不淡定了。
在头部企业普遍追逐500Ah+电芯的背景下,这配置就跟当年曾称霸QQ空间“网红鼻祖”程琳一样,被贴上“非主流”标签。
当前储能行业主流厂商正加速向400Ah+电芯迭代,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已推出500-700Ah电芯,而314Ah电芯在2024年曾是主流升级方向,但2025年已被视为“上一代”技术。
有意思的是,就是这样一款“非主流”产品被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国轩高科方面人士透露,该产品已通过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会,其创新性、技术先进性以及实际应用价值获得了专家组一致认可,被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们认为,作为目前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储能系统产品,国轩高科的20MWh储能产品经过三代技术迭代和近百项核心参数优化,实现了储能领域“容量-寿命-成本-安全”多维度的系统性革新。
单一技术突破与系统技术重构
深入分析技术逻辑与市场反馈,维科网储能认为,这场争议不仅关乎单款产品的技术路线,其背后是储能行业从“电芯技术竞赛”向“系统技术重构”的深层转型。
显而易见,储能行业正陷入“容量崇拜”——只有通过电芯容量提升才能突破能量密度天花板。因此,国轩反其道行之,通过框架式结构设计将314Ah电芯整合为20MWh系统,被质疑为“以量代质”的技术妥协。
在系统集成效率上,同样存在着认知差异。主流观点认为,大容量电芯可减少并联数量,降低热失控风险并提高能量密度。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诚不欺我,而认知上的差异也造就了不同的市场行为。
从市场竞争来看,在峰谷价差收窄、辅助服务市场尚未成熟的背景下,工商储项目IRR(内部收益率)普遍下滑。因此,如何降低初始投资缩短项目回收期是打动投资方最简单粗暴的卖点。
在李缜看来,进化,不是速度的盲目比拼,而是系统的全面跃迁,更是创造出用户价值。
从电芯层面来看,314Ah电芯可沿用280Ah产线改造,产线改造成本降低30%以上。而模块化设计(如积木式快插技术)降低安装调试难度,设备成本降低,部署周期缩短,这对追求快速落地的项目具有吸引力。
在系统集成上,国轩的方案揭示了另一条路径:通过模块化技术、风液一体散热设计,在314Ah电芯基础上实现单舱温差≤3℃、循环寿命15000次。这种“存量技术再优化”思路,较于单纯追求电芯容量,更注重系统级能效与运维经济性。这也暗合李缜的“能源变革正在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系统技术重构。”想法
这种打法,就有点类似用两颗几十块钱的洋垃圾服务器CPU搭配,去干大几千块钱的消费市场高端CPU的多线程任务。
有趣的是,这种打法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据国轩高科储能研究院院长张东升透露,目前该产品已获得超过6GWh的在建及意向项目订单,市场反响热烈。
争议中走出来的第二增长曲线
事实上,除了此次314Ah储能舱争议。国轩高科储能业务的发展,一直都伴随着争议。
“一场安全事故就足以毁掉一家公司的名声或行业前景。”储能行业老兵曾对维科网储能说过的话,正成为行业的共识。
而2021年4月16日在北京丰台区发生的一场火灾爆炸事故险些毁掉国轩高科的储能的名声。
但好在调查结果还原事实,国轩高科也从争议中走出来。
财报数据显示,2022 - 2024年,储能业务收入从35.08亿元跃升至78.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9.42%,毛利率提升至21.75%。
在全球化布局增长明显。2024年海外收入首破百亿大关,同比增长71.21%,占总营收31.09%。国轩高科与美国、澳洲等国际客户签订超6GWh订单,并在日本、荷兰等地交付标杆项目,海外市场已成为增长核心引擎。
2月19日-21日,在2025年日本国际二次电池展(BATTERY JAPAN)上,国轩高科携全新首发的国轩自研7MWh集装箱储能系统及多款电池产品参展,并与多家国际知名能源企业达成总规模超7GWh的合作。
能源的技术创新,没有灵光乍现的偶然,只有长期深耕的必然。用“慢功夫"做难而正确"的事,用“真智慧”解“无限可能"的题。
随着电芯容量竞赛触及材料物理极限,系统级创新正成为破局关键。未来储能产业的竞争,或将不再局限于实验室参数,而是对场景痛点的精准捕捉、对存量技术的创造性重组。
这场“非主流”路线的突围,或许正是行业告别内卷、开启第二增长曲线的起点。